来源:京广航影视人气:775更新:2025-08-18 01:20:04
实话实说,2025年了,大概不会有多少影迷,会对一部新的成龙电影有什么期待。
就算去看,也只是一种习惯性动作吧。
都谈不上情怀,更谈不上「补票」。
《捕风捉影》(2025)
但事实竟然是,这几乎是暑期档最好看的一部电影了。网上很多人说,这是成龙自某某片以来,最棒的一部。这个「某某」大家可以随便填,我有点想填到《我是谁》。
《我是谁》(1998)
其实我去看这部电影,都不是冲着成龙。主要是冲着翻拍游乃海的《跟踪》,这是我挺喜欢的一部银河小品式电影,也是游乃海唯一的导演作品。
《跟踪》(2007)
甚至有点冲着导演杨子,当年的《喊山》也是不错的。后来转拍商业片,都是合格作品。
《喊山》(2015)
先回顾一下《跟踪》,这是一部靠角色驱动的程序化惊悚片,并没有什么夸张的动作场面,以香港警队情报科(俗称「狗仔队」)的日常工作为主,梁家辉饰演的反派「山哥」以其冷静高效、残酷无情,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威胁性魅力的复杂形象,让人印象极深。
《跟踪》(2007)
此次梁家辉重演反派,是升级了原片的形象,但性格主题设定,并没有变。
《捕风捉影》(2025)
银河映像的两个关键词,「后九七」语境和宿命感,在《跟踪》中都挺明显的。这部电影的结尾,反派出人意料的死,就是正面表现一种命运操控下,人类无能为力的宿命感。
从根本上看,银河映像风格是一种源于特定历史焦虑(九七)的作者美学。充满宿命论和身份危机的主题,对于当时的香港观众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但这种地域性的悲情,当要移植到庞大的泛华语市场时,并不是加几场动作戏就可以解决的。
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其主题内核,将地域性的焦虑转化为普世性的戏剧冲突。这是杨子改编成《捕风追影》时主要面临的挑战。
《跟踪》(2007)
有这么一些变化:
首先是商业元素的全面升级。梁家辉不变,引入成龙、张子枫、此沙等等,还有杨子的老搭档「海润cp」王紫逸、郎月婷。还有一组帅气「养子团」,设定有点像《封神》的质子团,又有点像「城寨四子」,现在挺流行这种动作男团组合,可惜片中大多数时候蒙脸,辨识度不够。
当然还大幅增加了硬核动作场面的比重,枪战、追车,成龙的「家具城打斗」,梁家辉的匕首术都挺有特点。甚至还有人工智能、天才黑客、无人机阵列这类前沿科技元素,构建了一个传统警匪片与高科技犯罪片相融合的叙事框架,从质感来说,是当下一线水平。
更关键的是核心主题的时代性重构。具体来说,这分几个层次。
杨子为故事架构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内核。在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当下,高科技监控系统的失灵成为了故事的起点。这一设定不仅是一个推动情节的戏剧性装置,更直接引出了影片的核心议题:当算法与数据失效时,人类的经验、直觉与那些看似过时的「老手艺」是否还具有价值?
这种对「人性温度」与冰冷科技之间关系的探讨,将一个单纯的警匪追踪故事,提升到了对现代社会过度依赖科技的反思层面,赋予了影片更强的现实意义和思辨深度。
而弑父与代际反叛,是整个改编中最关键的置换。
梁家辉饰演的反派不再仅仅是一个冷酷高效的罪犯。他被赋予了与干儿子之间复杂的「父子」关系,充满了爱恨交织。这种关系建立在操控、恐惧和罪恶的遗产之上。
「弑父」二字,同时是字面意义上的,又是象征性的,都成为了这段有毒传承关系最终爆裂的高潮。杨子通过将原作的「命运」重新定义为一种看似无法逃脱的父辈遗产,从而隐约保留了「宿命感」的内核。对抗父亲,就象征着对抗自己的命运。
同样,成龙的存在像是反派关系的一面镜子。如果说梁家辉是「黑暗的父亲」,他就是一个「光明的父亲」。他的角色是警局新生代的导师,他的故事线关乎责任与智慧的传承,也被赋予了对张子枫角色的赎罪和保护情结。其实这种战友牺牲的负罪感,原本是此类警匪片的老套设定,然而片中张子枫「疤痕」一场戏的拷问设计,从斗智毫无痕迹地转化到催泪,的确升华了这一设定。
这种对代际关系的聚焦,触及到了当下社会某种广泛的焦虑。飞速的现代化进程在不同代际之间造成了巨大的经验和价值观鸿沟。两代人各有优势,也各有缺点。比如片中看似无所不能的成龙、梁家辉,对于加密数字货币,却是一窍不通。影片通过展现尊重传统的必要性,以及被有毒的过去所困的危险性,唤起了对相似社会情绪的共鸣。
关键是对成龙角色的设计,要符合他动作英雄的身份,但要承认他正逐渐老迈。
成龙在片中饰演的黄德忠,是一位退休追踪专家,这一角色设定充满了自反性。影片的创作者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让年过古稀的成龙再去重复年轻时那种不顾一切的杂技式搏命已不现实。因此,他们构思出来一套新的动作哲学——「智斗」。
这种转变在具体的动作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洗衣房一场,动作之诙谐顽皮,颇有昔日风采。但成龙的主要职能还不是格斗,而是他运用经验和智慧,在跟踪和反跟踪之际的随机应变,不停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化解敌方的反制。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溯一下,对成龙年华老去这一现实课题的应对,困扰着成龙最近十来年的所有作品,大多数时候未能有效解决。
本片有所不同就在于,它将成龙的年龄本身「武器化」了,将其从一个限制因素转变为一个戏剧优势。
同时他的角色,反复被自身的「过时」所定义。他是一个与时代脱节的人,他的智慧最初被年轻一代所忽视。他的斗争不仅是与反派的斗争,更是为了证明自身价值的斗争。这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弱者逆袭」叙事,巧妙地利用了观众对成龙真实年龄的认知,从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共情。
成龙上一部还算不错的电影,是八年前的《英伦对决》。当时他也塑造了一个年迈、悲伤的「英雄父亲」形象。影片几乎剥离了成龙形象中大家熟悉的魅力与人情味,塑造了一个冷酷复仇者的形象,倒是有点让观众眼前一亮。
《英伦对决》(2017)
前两年的《龙马精神》,也是杨子执导,这部直接致敬成龙职业生涯和龙虎武师时代的电影,试图通过纯粹的怀旧,来颂扬他的历史。影片不够成功是因为,它的情感诉求过多地依赖于观众对成龙银幕之外生涯的了解,而非电影本身引人入胜的故事,导致观众难以产生共情。
《龙马精神》(2023)
成龙也试过拍摄动作比重不那么大的一些电影,但也都不算成功。
相比之下,《捕风追影》在角色的脆弱与能力之间取得了平衡。影片让他成为一个英雄,不是「不顾」他的年龄,而是「因为」他的年龄和经验。
所以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成龙晚年电影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找到一个好的「严肃」角色或一个好的「动作」角色,而是取决于找到一个其叙事本身就在探讨他过去的银幕形象与当下的现实处境之间,充满张力的角色。
《捕风追影》之所以奏效,是因为角色的性格曲线与明星真实的生命曲线完美地重合了,角色的核心冲突恰恰就是这位老化巨星面临的真实冲突。
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角色,而是在一个强大、自洽的叙事框架内,身怀绝技的老前辈,在推崇新科技的世界里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是个身体机能正在衰退,但精神意志依然坚韧的男人,其主要驱动力已从自我表现转变为保护下一代。这是他其他近期作品所缺乏的融合。
本片的技术性成就同样关键,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拥有一种不间断的叙事动力。影片在起承转合的大结构之下,密密堆叠一浪接一浪的高潮,绝不让观众有喘息之机。尤其是结尾,当观众以为警局总部是高潮决战时,赌场还有后续。当我们以为要在赌场就要一网打尽时,场景转移到地铁站。但地铁站还不是最后的决战,后面还有茶餐厅。茶餐厅依然不是终点,下面再接街头围堵。这种造浪式高潮编排,创造了一种让观众参与度始终不会下降的节奏。
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是,为了避免感官麻痹,影片总是让智斗和武斗交替出现,或者叠加出现,让观众在两种不同的心理紧张机制之间穿梭,或者同时为多种悬念担忧,因此并不会觉得麻木疲倦。
这种复杂的多重线索交叠手法,常见于当代的高品质剧集,也被国际上最新的犯罪惊悚电影所借用。它的优点是创造一种叙事上的密度,奖励了专注的观众,让他们在跟上复杂线索的过程中获得肾上腺和智力的双重满足感。
要说这部片的启示,暂时想到这么几点吧:
港片的IP宝库,很丰富,《跟踪》这个题材,原本是警匪赛道下面非常小众、细分的一支,加以升级改装,完全可以成为紧跟最新潮流的高科技犯罪电影。
不要低估老师傅,有些传奇并不是消逝了,它只是在等待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当然,一切都要有现代化的商业电影思维,和对当下观众兴趣、社会情绪的体察。
如果喜欢京广航影视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站内广告是本站能持续为大家服务的立命之本还望顺手支持一下^_^
Copyright © 2019-2024 · 京广航影视 www.szhengjing.com.cn